作者:佚名 来源:本馆 发布时间:2021-09-01
姓名: | 刘玉堂 | 照片 | |||
别名或称号: | |||||
性别: | 男 | ||||
民族: | 汉 | ||||
时代: | 现代 | ||||
生卒年: | 1956- | ||||
籍贯: | 湖北大悟 | ||||
人物简介: | |||||
刘玉堂,男,1956年生,湖北大悟人。先后毕业于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分获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长江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园林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会长、湖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1997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2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2005年入选“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高层次人才”和湖北省宣传文化战线首届“五个一批”人才。 长期致力于中国经济史、中国法制史和中国城市史研究,其中对楚国历史文化,尤其是对楚国经济、法律和城市建筑研究用力甚勤,公开出版学术专著10部(含合著),主编、协助主编和参与撰写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科研成果多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在相关学术领域引起较大反响。 其代表性著作《楚国经济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首次多角度、全方位对楚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状况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其中对楚国土地、赋税制度和楚国社会性质等问题的探索尤为精深,深受学界嘉许。 在《民族研究》、《文艺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考古》、《文物》、《民俗》、《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红旗文稿》、《中国文化》、《中外建筑》、《中华建设》、《中华文化论坛》、《江汉论坛》、《武汉大学学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许多论点被《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国史研究动态》、《中国民族研究年鉴》、《民族研究动态》、《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摘要述评;不少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复印转载或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刊物摘录。 已出版学术专著10部(含合著),其中《楚国经济史》、《楚国的城市与建筑》(与高介华合著)作为《楚学文库》中的二种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和“第十届中国图书奖”;《荆楚文化志》(系《中华文化通志》之一,与张正明合著)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湖北通史》(合著)获“首届湖北省政府图书奖”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优秀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 参与撰写著作数十部,其中协助主编并任主笔的《楚文化志》获“光明杯” 优秀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建国后首届全国性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担任主笔的《南国名都江陵》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随州》均获省级奖励。参与主持编纂并负责通审的《巴土文化丛书》获“第二届湖北省政府图书奖”。主编并参著的《公民道德建设读本》被评为“2002年度湖北省最有影响的十本书”之一,并位居该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社科类榜首。主编并参著的《看世界看中国看湖北》被评为“2003年度湖北省最有影响的十本书”之一,并位居该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文教类第四名。主编并参著的《感动中国》被评为“2004年度湖北省最有影响的10本书”之一,并位居该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前列。 任大型学术丛书《长江文化研究文库》(共55卷)执行副总主编、《武汉通史》(共10卷)副主编、《荆楚文化丛书》(共40卷)执行主编和《汉江文化史》(共8卷)主编。 其代表性著作《楚国经济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将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有机结合并相互参验,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首次多角度、全方位对楚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状况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其中对楚国土地、赋税制度、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者的身份与地位以及楚国社会性质等问题的探索尤为精深,深受学界嘉许 | |||||
代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