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献 > 孝感名人 

李坪

作者:佚名 来源:本馆  发布时间:2020-07-21


姓名:李坪照片


别名或称号:




性别:


民族:


时代:现代


生卒年:1924-


籍贯:湖北大悟








人物简介:




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新中国最早从事地震构造研究的地球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坪院士生于1924年3月20日,祖籍湖北大悟县。1943年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学习,1947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解放后百业待兴,先生与肖楠教授一起协助南京市政府从事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方面的工作,1950年深感这方面人才的急需,先生上书教育部建议在南京大学地质系创办工程水文地质专业,获批准后即开办,为我国早期工程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1954年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讲授军事工程地质学,并从事沿海地下工程选址。1959年调入北京,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从事地震构造、工程场地区域地壳稳定性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至今,同时培养了一批学有所成的硕士和博士。   

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于工程建设的需要,先后作为长江三峡工程地震地质工作的负责人,多次在该地区围绕三峡坝址区开展大范围的野外地质调查和航空目测。通过细致的野外工作,发现了该区断块结构的特点,以及围绕断块的活动断裂带与强震的成因联系,认为完整的断块内部不会发生强震。三峡坝址就位于该区的黄陵断块内,故其未来受地震的影响,主要来自断块外围大断裂带的活动;加上该区历史地震活动水平较低,坝址所在的古老花岗岩体有较好的减震作用,所以坝区的地震基本列度不会大于VII度。这些结论已为国家所采纳。20世纪60年代初,先生就提出断块结构的认识,为其后的断块构造学说开了先河。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作为项目负责人,李院士分别主持了“西昌—渡口地区的地震危险区划及烈度区划”和“海南岛琼北地区烈度复核”工作。这两项工作分别是为编制全国第二代、第三代地震区划图所进行的试点,目的在于提出编图的原则和方法,供全国编图时参考。西昌工作的主导思想是用确定性方法,通过地震构造、形变测量、地震活动、地壳深部结构、应力模拟等综合分析,以确定出该区的烈度区划。该项工作荣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琼北地震烈度复核工作则在确定性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进行不确定性方法的研究,从而大大缩小了地震危险区范围。这项工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980年,在我国第一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选址工作中,是否存在活断层是选址的主要问题,该如何去搞大家都无经验。李院士借鉴了三峡的经验和美国核电站选址的准则,从地史的演变出发,从老到新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地剔除,以找出最新的活动断层;对邻近的海域作转换波探查,以确定有无大的活动断裂带存在;关于活断层年龄的测定,当时国内还是首次进行,因需考虑地区的不同、取样地点条件的差异和各种方法测年能力的局限等,因此,引进并采用多种方法且灵活运用,以求相互校核和补充。最终得出大亚湾核电站岛区范围内没有能动断层,海域几十公里内没有大的活动断裂带存在的重要结论。   

1979年—1983年,在雅砻江二滩水电站场址的选定工作中,对是否存在顺江断层,专家们的意见分歧很大,当时邓小平同志指示要查清此问题。李院士接受了这项任务,在坝区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和勘测,并结合室内测试,多学科综合研究,终于使大家取得了一致的认识:顺江不存在活动断裂带,电站的地震基本烈度由VIII度降低为VII度。据此可节省数10亿元的基建投资。此项工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984年云南阳宗海电厂面临扩建或下马的抉择,长时间未得到解决。妨碍扩建的原因是该地区历史上发生过8级地震,地震基本烈度太高。由于李院士在鲜水河—小江断烈带的研究过程中,认识到强震常以一定的时间间隔重复发生,通过对古地震的研究,可以确定强震发生的年代和复发期。阳宗海电厂就是利用两次强震之间的平静期而取得扩建的依据,而且为了确保安全,还采用了许多防震措施,现电厂已扩建完成并运行了多年,避免了5000名职工的下岗,上亿吨劣质煤得到就地利用,成为科学研究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典范。   

李院士理论基础扎实,学术思想活跃,他的研究工作始终紧密结合我国的工程建设实践,处于国际工程地震地质学的研究前沿。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就提出了将图像识别技术应用到强震危险区判定的思想,并在京津地区付诸实践。1975年海城地震后,根据华国锋同志的指示“找出下一次   地震在哪里?”,李院士综合分析该区的大量基础资料,提出了19个与地震有关的地壳活动因子,根据已知极震区的图像得出未来可能发生强震的地区有:唐山、勃海、张家口等几个地点,后来这些地点竟获得证实,引起国内国外的关注,为利用计算机技术定量化判定潜在震源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9年台湾发生集集地震以来,李院士根据台湾丰富的强震记录,联系大陆地区许多历史强震极震区的地质剖面,提出了强震发生断层及抗震设防的新思路。他的这些思想、实践和成果,不仅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工程地震地质学研究的理论,同时也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赋于有志在本学科前沿探索的科研工作者以深刻的启迪。   

李院士以其卓越的创新能力及对我国工程地震地质研究的卓越贡献,于1999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历任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研究室主任、《地震地质》编委、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他还曾任深圳大亚湾核电站技术顾问、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地震地质论证组副组长、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长江三峡危岩体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顾问。  

 李院士在国内外相关学科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撰写专著10多部、研究报告80余本,另外还给国家相关部门和领导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建议。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震局科技奖10余项。   

李院士治学严谨,学风端正,对工作一丝不苟,对科学问题严肃认真。他对所承担的任务都很认真,深入现场,埋头苦干,园满完成。他十分重视掌握第一手原始资料,实事求是,用实践来检验真理,绝不陷入学派之争。李院士谦和好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提携后进、循循善诱。其桃李天下的诸方弟子,多已成为我国地震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力量。















代表作品:




孝感市图书馆版权所有2019 | 鄂ICP备2010410 | 制作维护:孝感市图书馆网络中心  |  地址:孝感市复兴大道孝感市文化中心D座  | 邮编:432000  | 联系电话:0712-210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