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献 > 孝感名人 

余子俊

作者:佚名 来源:本馆  发布时间:2020-07-16


姓名:余子俊照片


别名或称号:




性别:


民族:


时代:明代


生卒年:1429-1489


籍贯:湖北应城








人物简介:




余子俊,明代官吏,字士英,湖广应城人(今湖北省应城市),后随外出做官的父亲徙四川青神籍。(《雍正·应城县志》有记载)           

明代宗景泰年间进士,授户部主事,在部十年以廉洁奉公称。后以荐擢右副都御使,巡抚          

 延绥(指今延安市及绥德等陕北地区),亲自督建边墙城堡,东起清水营西止花写池。1476年(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二年)改巡陕西,主于西安城西北开渠,经汉时故城以至渭河,称“余公渠”。又于泾阴(位西安市西北)凿山引水灌田千余顷。1484年(宪宗成化二十年)以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宣府(今河北省宣化市)军务。他力主以延绥边墙法行之于宣府与大同,时以灾害频仍,公私耗敝,为言官劾奏。宪宗末,官终兵部尚书。           

余子俊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死在任上,死后“御赐祭葬,谥肃敏”。榆林人都称之为肃敏公。当地有一部很有影响的志书《边政考》记载:“榆林,绥德旧镇,镇自黄甫川历定远边营千五百里,余肃敏公筑焉。公之筑榆林也,称大边。”且在该书和榆林图的外边墙上均注明“肃敏旧边”字样,当地民众永远铭记余子俊,桑梓亲人永远感谢余子俊。      

 史籍记载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余子俊传 作者:张廷玉等   余子俊,字士英,湖广应城人。父祥,户部郎中。子俊举景泰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在部十年,以廉干称。出为西安知府。岁饥,发廪十万石振贷。区画以偿,官不损而民济。   

成化初,所司上治行当旌者,知府十人,而子俊为首。以林聪荐,为陕西右参政,岁余擢右布政使。   

六年转左,调浙江。甫半载,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先是,巡抚王锐请沿边筑墙建堡,为久远计,工未兴而罢。子俊上疏言:“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寇屡入犯,获边人为导,径入河套屯牧。自是寇顾居内,我反屯外,急宜于沿边筑墙置堡。况今旧界石所在,多高山陡厓。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墙,于计为便。”尚书白圭以陕民方困,奏缓役。既而寇入孤山堡,复犯榆林,子俊先后与朱永、许宁击败之。是时,寇据河套,岁发大军征讨,卒无功。八年秋,子俊复言:“今征套士马屯延绥者八万,刍茭烦内地。若今冬寇不北去,又须备来年军资。姑以今年之数约之,米豆需银九十四万,草六十万。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应用四百七万人,约费行资八百二十五万。公私烦扰至此,安得不变计。臣前请筑墙建堡,诏事宁举行。请于明年春夏寇马疲乏时,役陕西运粮民五万,给食兴工,期两月毕事。”圭犹持前议阻之。帝是子俊言,命速举。   

子俊先用军功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又用红盐池捣巢功,进右都御史。寇以捣巢故远徙,不敢复居       

余子俊主持修筑的明长城遗址    套。内地患稍息,子俊得一意兴役。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延袤千七百七十里,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每二三里置敌台崖寨备巡警。又于崖寨空处筑短墙,横一斜二如箕状,以瞭敌避射。凡筑城堡十一,边墩十五,小墩七十八,崖寨八百十九,役军四万人,不三月而成。墙内之地悉分屯垦,岁得粮六万石有奇。十年闰六月,子俊具上其事,因以母老乞归,慰留不许。   

初,延绥镇治绥德州,属县米脂、吴堡悉在其外。寇以轻骑入掠,镇兵觉而追之,辄不及,往往得利去。自子俊徙镇榆林,增卫益兵,拓城置戍,攻守器毕具,遂为重镇,寇抄渐稀,军民得安耕牧焉。十二年十二月移抚陕西。子俊知西安时,以居民患水泉咸苦,凿渠引城西潏河入灌,民利之。久而水溢无所泄。至是,乃于城西北开渠泄水,使经汉故城达渭。公私益便,号“余公渠”。又于泾阳凿山引水,溉田千余顷。通南山道,直抵汉中,以便行旅。学校、公署圮者悉新之。奏免岷、河、洮三卫之戍南方者万有奇。易置南北之更戍者六千有奇,就戍本土。岷州栗林羌为寇,子俊潜师设伏击走之。   

十三年召为兵部尚书。奏申明条例十事,又列上军功赏格,由是中外有所遵守。缅甸酋卜剌浪欲夺思洪发贡章地,设词请于朝。子俊言不宜许,乃谕止之。贵州巡抚陈俨等以播州苗窃发,请调湖广、广西、四川兵五万,合贵州兵会剿。子俊言贼在四川,而贵州请讨,是邀功也,奏寝其事。初,子俊论陈钺掩杀贡夷罪,帝以汪直故宥之。钺多方构子俊于直,会母忧归,得免。   

子俊之筑边墙也,或疑沙土易倾,寇至未可恃。至十八年,寇入犯,许宁等逐之。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遂大衄,边人益思子俊功。   服阕,拜户部尚书,寻加太子太保。二十年命兼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其冬还朝。明年正月,星变,陈时弊八事,帝多采纳。未几,复出行边。   初,子俊巡历宣、大,请以延绥边墙法行之两镇,因岁歉而止。比复出,锐欲行之。言东起四海冶,西抵黄河,延袤千三百余里,旧有墩百七十,应增筑四百四十,墩高广皆三丈,计役夫八万六千,数月可成。诏明年四月即工。然是时,岁比不登,公私耗敝,骤兴大役,上下难之。子俊又欲责成于边臣,而己不亲其事。谤议由是起。至冬,疏请还京。帝入蜚语,命改左都御史,巡抚大同。中官韦敬谗子俊假修边多侵耗,又劾子俊私恩怨,易将帅。兵部侍郎阮勤等为白。帝怒,让勤等。而给事、御史复交章劾,中朝多欲倾子俊。工部侍郎杜谦等往勘,平情按之。还奏易置将帅如勤等言,所费无私。然为银百五十万,米菽二百三十万,耗财烦民,不得无罪。遂落太子太保,致仕去,时二十二年二月也。   明年正月,兵部缺尚书。帝悟子俊无罪,复召任之,仍加太子太保。孝宗嗣位,以先朝老臣,待之弥厚。弘治元年疏陈十事,已,又上边防七事,帝多允行。明年,疾亟,犹手削奏稿,陈救荒弭盗之策,甫得请而卒,年六十一。赠太保,谥肃敏。   子俊沉毅寡言,有伟略。凡奏疏公移,必自属草,每夜分方寝。尝曰:“大臣谋国,当身任利害,岂得远怨市恩为自全计。”故榆林始事,怨讟丛起,子俊持之益坚,竟以成功,为数世利。性孝友,居母忧时,令子寘毋会试,曰:“虽无律令,吾心不忍也。”尝荫子,移以荫弟。   

子寰,举进士,终户部员外郎。寘,就武荫为锦衣千户,终指挥同知。曾孙承勋、承业,皆进士。承勋,翰林修撰。承业,云南佥事。 

代表作品:        历史功绩   余子俊筑延绥长城的另一大历史功绩是”徙镇、移民“,兴建了一座西北重镇榆林市。《明史·余子俊传》载:”自子俊徙镇榆林,增卫益兵,拓城置戍,遂为重镇。“即是说,榆林成为重镇,始于余子俊。榆林原本一个小村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接山西大同等镇,西连宁夏、甘肃一线,地处河套襟喉之地。明朝初年,朝廷曾于河套外设立东胜卫,有力地保障了河套及以南地区的安全。但是自英宗以后,由于蒙古人挤压,东胜卫早已失守,延绥长城的修筑使东胜卫不得不内撤,河套地区外失其险,内无支撑,榆林新镇便呼之欲出。余子俊决非”唯城墙主义者“,他深知,长城不过御敌的工具,少了人脉和士气,不过一堆残砖弃石。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他精心设计将榆林的营堡修得”尤为壮丽“,并相机开展移民,还着手引快滩河之水,环镇堡之城,解决了当地人畜饮水问题,同时得水浇地数千亩,令军民屯种,当年就收了六百多万石粮食。这么多粮食如果从西安运往前线,没有二万人(畜)断不可能。人们不能不信服余子俊当时在奏疏中所说的话。筑长城告功以后,余子俊当即让部分士卒驻扎榆林,屯田自养,官田很快增至三万亩。以后,余子俊两次上奏朝廷,以榆林边境地区防卫压力过重为由,请求增设榆林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撤庄(村)建市。宪宗皇帝批准了余子俊的奏疏。从成化九年(1473年)开始,余子俊即在榆林村筑城置榆林卫,最先有五处千户以上的居民移民,”俱在卫城内“。这就是说,他一次就移民五千户以上居民进入榆林城。置卫伊始,榆林城的规模就相当大了,待人丁兴旺,余子俊又果断将延绥衙署从绥德徙至榆林,接着依城堡的聚散分别将七个镇村升格为县或镇级行政单位,辖于榆林卫,完成了榆林新城的设置工作。   

一位生于应城,官职不过延绥巡抚的封建官员,凭着睿智和胆识,仅用二、三年时间在陕北高原上撒豆成兵一样建起一座城市,余子俊可谓榆林之父,余子俊也是应城的骄傲。直到近年,陕西省尤其是榆林市不少专家学者还在研究余子俊,余子俊及其延绥长城和榆林新城成为当地一门学科。















代表作品:




孝感市图书馆版权所有2019 | 鄂ICP备2010410 | 制作维护:孝感市图书馆网络中心  |  地址:孝感市复兴大道孝感市文化中心D座  | 邮编:432000  | 联系电话:0712-210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