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本馆 发布时间:2020-07-16
姓名: | 李泽清 | 照片 | |||
别名或称号: | |||||
性别: | 男 | ||||
民族: | 汉 | ||||
时代: | 现代 | ||||
生卒年: | 1914年~1997年 | ||||
籍贯: | 湖北应城 | ||||
人物简介: | |||||
李泽清(1914年~1997年),长江埠人,原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从医时间很长,从1932年开始学医,直到逝世,共65个春秋。六十多年中,他始终刻苦钻研医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嘉奖,无数次获得省、地、市、院部的表彰和奖励。由于他学徒生活特殊、从医生涯特殊、医德医术特殊,人称“三特医生”。 李泽清从医和他父亲有关。他14岁那年,父亲不幸得了重病,多方求医都无效果,后经人介绍找到陈文卿先生。陈文卿看过李泽清父亲的病后说,“这个病不好诊,我只能试试看,按我开的方子吃药有效,就改个方子加深疗效;无效,就另请高明。”按陈先生的方子吃了三副药后,他父亲的病毫无转机,不久,便与世长辞了。这件事给了李泽清巨大的刺激,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方面给他日后行医留下了思想种子,另一方面对陈先生本份诚实的医德也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1932年,经历十年私塾的李泽清已年满18岁了。由于父亲早逝,加之陈文卿先生给他留下的良好印象,他想到找陈先生学医去挽救像父亲那样的病人。经人介绍,前往陈老先生店铺投师。陈先生随手拿出清人汪昂著的《本草备要》,要他回家圈点。过去的古文医书不加标点,对文句能否圈点正确,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学中医,首先要过这一关。李泽清凭着他十年私塾功底,将《本草备要》作了圈点。陈先生看了圈点,甚是喜欢,随着一句“孺子可教,孺子可入医道”的肯定,李泽清就正式拜陈先生为师。 中医学徒,吃住在药铺,一边帮工,一边学医。李泽清家里只有他和母亲二人,家里的农活光靠母亲一人是不行的。因此,他采取了特殊的学徒生活,耕种、打工、学医三不误。陈先生十分看重李泽清的才学和独立生活能力,批准了这种特殊的学徒生活方式,并开出了一系列医书,要李泽清学习。由于要干农活,李泽清只有农忙少学,农闲多学;白天少学,夜晚多学,直到鸡叫头遍才去睡觉。学习中遇有疑难问题就记下来,有时借上街之机向陈先生请教,有时记多了,就专程去陈府请求解难。除了读书之外,李泽清经常与陈家店铺发药的先生和学徒交往,学习认识中药。就这样,他凭着诚心和毅力,硬是将陈家药铺中近400种药草一一记熟。陈先生很看重他这种好学精神,将自己亲自保管的砒霜给他看,并详细讲解药性、药理。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药物知识后,就开始了试诊的实践。试诊时,李泽清经常在陈家一住几天。所谓试诊,就是陈先生看病后,再叫李泽清号脉,讲出脉象,然后由陈先生口授,他开处方;有时则是先由他开处方,再由陈先生作些增删。增删时,陈先生还耐心讲出道理。 陈先生医术人品俱佳,李泽清耳濡目染,不仅学到了医术,而且培养了良好的医德,使他受益无穷。 1935年,李泽清出师独自行医。和学医时一样,他又采取了特殊的行医生活,即行医务农两不误,半农半医,就像后来的“赤脚医生”。 李泽清行医,一般不收钱,附近四邻八乡的人来看病,往往是从田里喊回家,看完病又下田。这样随叫随到,乡亲们很过意不去,只好以赠礼来表达谢意,或者农忙时帮他干农活。对远乡的病人,他也从不开价要钱,病人随意给几个也行,不给也行。不仅如此,家里还准备着烟和茶水招待,病人看病就像串门一样,既随和又亲切。这样的行医深受乡亲们称赞,很快他在长江埠及毗邻的汉川、云梦一带小有名气。 李泽清在十多年的医耕生活中,唯一坐轿出诊的一回,是一个大雪封门的日子。清水湖刘家湾有个妇女得了血崩症,危在旦夕,加之路远又不好走,他才经历过一次坐轿出诊。一到湾里,他就迅速处理了病情。第二天病妇的病情好转,村里人都来祝贺她的丈夫,遇上了神医,等于又接了一个新娘。为感谢李泽清,病妇之夫执意冒着刺骨的严寒,下湖为李泽清捉了几条鱼。 医耕生活虽然清苦,李泽清仍乐此不疲。而使他难耐的是看病总是独打鼓独划船,遇到疑难病症,除了翻书以外,身边没有切磋的对象。为了不断提高医术,他经常抽空到长江埠街上,找张梦龙、杨海成、姚绍山等切磋医道。由于李泽清谦虚好学,为人真诚忠实,大家都愿意与之交往,特别是张梦龙与他的交往更加密切,切磋更为深入。以后张梦龙调湖北中医院任教授,常在其他教员面前称赞李泽清。 李泽清的医道,随着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提高。一次有两肾炎病人找他看病,一个全身浮肿且尿少,一个浮肿且眼睛肿得特别厉害。李泽清接诊后,因人施医,对前者采用了小便利水法诊治,对后一个采取了全身发汗法诊治,最后两个人都被治愈了。还有个肝硬化腹水病人,找过许多医生都没治好,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找到李泽清,后被李泽清用平胃五苓法治好了。这样,李泽清的口碑越来越好,人们很看重这位医耕医生。 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了加强医政管理,在长江埠和郎君区分别成立医生联合会。医联会的职责是组织学习,进行防疫、保健工作,考核乡村医生。李泽清由于在长江埠很有名气,于是被选为长江埠医联会的副主任。以后长江埠单独成为行政区,而李泽清的故居隶属郎君区管辖,于是他归口当选为郎君区医联会主任,办公地点设在郎君镇余恒泰药铺。医联会不是一个行政机关,医联会的负责人是有职无薪,生活全靠自己行医,即使这样,李泽清还是以极大的热情、高度的负责精神、认真的态度投入工作。 医联会的医生,除了自谋生路行医外,还要参与天花、霍乱、麻疹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当时防疫工作的最大障碍是人们浓厚的迷信思想和习惯思维,得了病,不是烧香拜佛,就是请“马脚”“下马”,对打针的防疫工作很难接受。例如普种牛痘时,不少村民抵制,说是不是麻子这是命里注定的,该是麻子也逃不脱,再说麻子是吃了亏的,好养、寿长,拒绝“挨一针”。对出麻疹,他们喻之为“喜事”。为了进行防疫工作,李泽清带领同仁,既当医生,又当宣传员,他们走乡串户,一家家地宣传,向村民讲授防疫知识,硬是将药送到每家每户,工作进行得十分艰苦。在实施防疫工作中,有时还要现场诊病,诊病的好坏,也直接关系着防疫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在一次种牛痘时,同行的一位乡村防疫员说有个村子一个小孩不知患什么病,已经死了,摊在屋里。李泽清听后,立马前去视看。那是一胡姓村民小孩,两眼上翻、四肢厥冷,其父母已跟他换好了丧衣。李泽清看此情景,上前问了情况,用手在孩子眼前晃了晃,毫无反应,顺手捏了一下孩子的脉搏,脉搏还在跳,于是他开了方子,让小孩父母抓药诊治。过了几天,李泽清巡回检查该村时,村民一见,就奔走相告“起死回生的李先生来了”,大家簇拥着李泽清到小孩家里,小孩活蹦乱跳,孩子的父母千恩万谢地说“你真是神医,你是伢的再生父母。” 1953年,李泽清正式参加工作,在黄滩卫生所当防疫员。当时,农民把患疟疾的人称为“皮寒鬼”,很不愿意公开接受抗疟药物。李泽清和同仁搬到农村去住,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在串门时定量给药。有一次省里派人来检查工作,卫生所领导陪同检查到一个湾子时,正碰上李泽清爬着几十级河坡,为老乡挑吃水,很受感动。因此,黄滩卫生所受到省检查组的大力表扬,李泽清也第一次被评为劳动模范。 1954年李泽清调县医院工作后,深感责任重大,虽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一定的理论功底,但他仍感到不满足。1957年,函授于湖北中医院学院获优秀学员荣誉。1964年,被聘为湖北中医学院函授班应城片指导教师。 良好的医德、扎实的理论、丰富的经验使李泽清成为全县闻名的中医医师。团山林场有位老干部的老伴,患有严重的精神病,一发作就呈痴狂状,整天双手做着绣花动作,还时不时伴以唱歌。李泽清受邀出诊,步行30多里山路到团山为其诊治,当银针扎在拇指上鬼哭穴后,病人马上就清醒了。文革动乱时期,病人因受刺激旧病复发,李泽清顾不得动乱可能造成的危险,仍然步行至团山,第二次将病人治好。 有位蔡某,在嘉鱼县做工时,突发肚子疼,他用手死命抓肚子,后来肚子疼好了,人却只能听不能说话了。这种情况延续了七八个月,用了不少钱,看了不少医生都没治好。最后被李泽清用扎针和电麻刺激哑门穴、廉泉穴,病治好了,费用仅花0.15元。 有一年夏天,乙型脑炎流行,患者的死亡率高。李泽清按温病治疗方法,清温收毒收治病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年收治病人205人,死亡只有5人;他还用大定风珠治好了一些患者哭闹、震颤等后遣症,惊动了地区卫生局,特地到应城县医院召开现场会,肯定推广他的医疗方法,荆州地区还派专人来学习取经。 此外,李泽清还钻研用通下腑实法下大便,用大承气汤加味治肠粘连,用崩漏汤治妇女崩漏症,用胃痛散治胃脘病、脾胃病,用阑尾一号治阑尾炎,用阑尾二号治阑尾脓肿……都收到了极好的疗效。他高明的医术,受到了政府的重视。1980年,孝感地区卫生局、孝感地区科协联合组织人员,帮助他整理了他毕生的经验,出版了《李泽清医案》,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 |||||
代表作品: |